早就答应媛媛老师要写一写自己在巴鲁项目的感悟当作给自己一个的交代,却总是拖延症没办法下笔。周五参加了毕业典礼,小本科生的学习生涯正式告一段落,等待入职的这段时间无所事事,也该落实这个承诺了。三年的时光,大致围绕着找工作,工作和学习展开,也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吧。
----------长文预警-----------
求职与工作
纽约,这个文化熔炉,金融之都,是18岁以前的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和我有交集的地方。(这是不是个病句啊。。。)虽然听起来可能很扯淡,但在广东出生,看着TVB和长大的我从小就立志要学商科做金融,去香港读书工作的目标激励了我高中三年。Well, it didn’t end up happening, for a good reason. 我们巴鲁2+2项目第二届来纽约之后没多久,创建项目的叶老师就组织项目里第一届的大牛们来给我们分享找工作的心得。当时看学长学姐们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高盛摩根之类的大投行实习,小ko同学眼睛都要放光了:这就是我的目标,这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
在美国的第一年是不断探索不断失败却从未想过放弃的一年。刚来的时候年少无知(现在也没有很老啦,笑)大家都读会计,说会计好找工作,做金融的也要学好会计(大误),我也就选择了会计作为自己的专业。我还有幸被选进学校职业发展中心的一个会计求职项目做培训生,被要求参加各种workshop,打磨简历,和已经工作了的校友去network,对有志留美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我来说非常有帮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并不喜欢会计。虽然拿到了CBS(对的就是拍生活大爆炸的那个电视台)税务方向的暑期实习,但是我扪心自问,自己对tax真的没有爱,我在会计方向的一切努力好像都在驱使我远离自己的金融梦。于是我拒绝了这个offer,14年暑假开始之前努力找了两个跟金融沾点边的兼职实习,都是很小的没有名气的公司,实习的同时继续每天刷学校的招聘面板试图找到更好的实习。
选公司还是选工作内容,就跟高考填志愿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一样,没有正确答案,我做了我认为对的选择。
黄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在招聘面板上刷出了这样一个招聘启事:穆迪分析招聘结构性产品现金流建模实习生。穆迪嘛,三大评级机构之一(另两个是标准普尔和惠誉),响当当的名头。结构性产品,是08年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现金流建模是什么鬼。。。但是求职过程中我学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简历一定要投,投了没损失,不投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招聘官会不会就看上了你简历上一个什么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和这个工作相符或是与这个组文化相符的特质。于是我就一路从投简历到一轮面试二轮面试走到了offer的面前,第一个金融领域大公司的offer!说来也巧,那年暑假我正好在看Michael Lewis的书《大空头》,就是最近拍成电影了的那个,主要讲08年金融危机和住房抵押债券(MBS)这类结构性产品:我在面试中被问到的专业性问题就正好与这本书里讲到的很多问题相关。金融领域吧,很多时候面试官也并没有指望着小本科生能对这些专业领域有多么深入的了解,面试主要是看基础知识(基础到什么程度见仁见智,但都是可以准备的)和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个工作的热情和能与上司和同事好好相处的性格。这个实习我一做就是一年半,从14年7月一直做到15年12月,中间15年暑假换了个公司实习了两个月,一会儿再说。在穆迪的这个实习占有了我的太多第一次。。。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走进Corporate America,第一次快速系统的学习一个特殊领域的知识,第一次给印度老板打工,等等等等,大大加速了我的成长。
时间跳回14年年底。14年秋季学期摩根大通在我们学校办了一个信用风险(Credit Risk)的案例分析大赛,我和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加,也一起被选中,还恰巧分到同一个组。这个比赛的目的是为15年暑假物色优秀的实习生。虽然我们组没有胜出,但大概因为在答辩环节给主办方留下的印象不错,15年春季学期,暑期实习生校招开始的时候我投了这个方向的简历,也被选中面试。风险管理在投行中算是一个新兴领域,得益于日益严苛的法律规范而不断扩张。风险管理大致分为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国家风险管理和流程风险管理。摩根大通的风险管理实习生校招一轮面试不细分部门,相比信用风险来说,我对市场感兴趣的多,市场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金融。于是我对供职信用风险管理的面试官说我想要做市场风险管理,被调档到市场那边进行了二轮面试,有幸拿到offer。在摩根大通实习的两个月中,我遇到了非常酷人非常非常好的老板和非常帮我的mentor和同事们,在他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拿到了全职offer。因为非常喜欢这个工作,实习期间真的非常非常努力,早上七点到岗晚上九点都还在办公室的生活是常态,周末也基本都会去办公室优化自己在做的项目,所以被告知录用结果的瞬间就感动到差点落泪,秒决定签掉 :) 15年秋季学期又回到穆迪实习,老板对我签了摩根还表示遗憾,说其实也准备给我发全职offer的,这就是后话了。
回过头来想,第一年真的是最难过的。从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迷茫,到发觉了真爱却错过了招聘季的痛苦,到做着两个兼职实习不断投简历却毫无回音的绝望,到被穆迪捡走的欣喜若狂,最后到第二年被摩根大通录用的得偿所愿。其实我非常感谢这个探索的过程,它让我对得到自己最想要的工作非常感恩,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学习和生活
巴鲁,或者说美国的大学学习体系和财大还是很不一样的。作为小本科生,我们需要上像财大的通识课一样的人文社科课和科学课,而且更多更严。想想也是很不公平,我堂堂一个理科生,学了六年的理化生,来到美国还得学生物,要和美国的同学们一起重新学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如何使用显微镜。。。不过好就好在只要单词背会了,考试完全是班平均60分我考90分的节奏,easy A。一起来美国的小伙伴们听说物理简单纷纷选了物理,我没选到,也是惨。当然也因祸得福,作为课上唯一的一个中国人,跟开了挂一样,还借指导美国小伙伴学习的机会交到了很多带我玩儿帮我提高口语的本地朋友:)人文社科课真的又事儿又难!我上过美国政治,讲美国宪法和三权分立,还有人类学,讲很多被我们认为是约定俗成的风俗其实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适用,还有的黑人/拉美人文化研究,讲种族歧视的形成和当前形势,当然还跑不了的有英语课,读书写作文。对这些课真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吧,这些课非常注重师生互动,可以学到非常多东西,我本来也是非常爱发表意见的人,所以一般不用半学期就和老师混熟了。另一方面呢,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让我一个非native speaker感觉非常被动,比美国同学要花更多时间才能把这个课学好。这时候就还是怀念国内只考一个期末,期末只需要背老师划的重点就可以考好的美好时光。
专业课的话,说实话,没教给我多少知识。并不是说老师教的不好,而是太基础了。折现现金流少说学了六次,每门课开始先讲两周折现现金流,真的会吐好么,在面试和工作中真正会用到的知识却往往在学期末因为时间紧张被一带而过。在这里不得不提社团对我的巨大帮助。我在来美国第一年年末决定换回金融方向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Wall Steet Club,顾名思义就是一群想在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的学生聚在一起办的社团。当时的社长对金融建模的熟悉程度令人发指,对时事的分析也非常细致,在他的提携下我基本上在学习所有金融课程之前就已经把公司金融和投资学在投行中的实际应用学完了。得益于此,再加上一直在金融机构实习,我的金融课程一般也是easy A。
学校的各种社团非常多,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兄弟会(fraternity)和非兄弟会类,或者就业导向和兴趣导向,等等等等。像我之前提到的Wall Street Club就是就业导向的非兄弟会社团。兄弟会有严格的入会要求,进入之后兄弟姐妹之间联系非常紧密,非常有爱,很多2+2项目的同学选择了参加就业导向的兄弟会Beta Alpha Psi。毕业典礼的时候兄弟会的大家都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绶带,非常特别非常好看啊,没有参加兄弟会的小ko同学肠子都要悔青了。。。还好我有参加学校的一个荣誉学生项目,毕业的时候发了一个奖牌,总算不是一身素净的黑袍闯天下。看看,看看可怜的我和五彩缤纷的Jason同学!话说回来,这个荣誉项目要求多修四门课,算是多一个商科辅修(business analysis minor),项目成员在学校教务系统里有优先选课权(first day registration),也有一些像公司估值,国际政策之类很有意思的课,算是我延迟一年毕业的意外收获。
总结与感悟
睿智的叶老师总跟我说,找不到工作不要急,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最后得到的才是最适合你的。一开始我总觉得他是在安慰我,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之前面试没拿到offer的工作,确实也不是最适合我的,而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程度爆表。高考的时候虽然香港梦碎,考到了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并没有去。刚来到财大的时候非常压抑非常不开心,因为本地的很多同学都互相认识,也有庞大的高中校友网络,在学生会和社团之类的起点比我高得多。但财大给了我纽约,and that's the best thing that has ever happened to me so far. 我非常爱这个项目,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把握住机会。Of course, it's not for everyone. Is it for you?